“海丝”文化

时间:2018-06-21    来源:本站

“海丝”文化

 

浩瀚海洋,人类从远古起就对它充满求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人们漂洋过海从事商贸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路线,凝聚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富于冒险精神的先民就已扬帆出海,一条海上丝路,帆影簇簇两千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财富传奇与文化记忆。今年1月初,万众瞩目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结果揭晓,惠来沿海海丝遗迹与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湛江徐闻古港、潮州宋代笔架山窑等同时入选。

 “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自20163月启动以来,全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报名踊跃,共收到15个地级市96家单位报名,几乎囊括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资源的“精华”。那么,成功“杀出”重围的惠来沿海海丝遗迹,有何“过人之处”呢?不妨请您一起来惠来探寻“海丝”脉络,行走“海丝”古迹,感受“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石碑山灯塔

发达的海上贸易

惠来县是粤东古邑,揭阳市辖县,位于广东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南部。东临汕头市潮南区,西接汕尾市陆丰,北邻普宁,南濒南海。惠来是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全县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9.5公里。神泉港是国家一级渔港,也是广东省示范渔港,靖海港是全省港澳进出口货物装卸港。

惠来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分揭阳县地置海宁县,属东官郡,治所在惠来西部。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海阳,属潮州府。明嘉靖三年(1524),分潮阳、海丰两县地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因得天独厚的海域优势,惠来在历史上曾书写过许多海上交往的传奇: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惠州来潮第一都”,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海运发达,商贸繁荣,艟艨云集。明隆庆《潮阳县志。县事纪》记载隋炀帝大业四年,遣虎贲郎陈稜等自义安(当时惠来地域属潮阳县义安郡)浮海出流求(今台湾),其中已记载海上贸易情况,饶宗颐《潮州志》亦有记述。“大夫张镇周率舟师自义安浮海击之,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艦,以为商旅,往往诣军贸易”。可见,在隋朝时,已有从惠来沿海出发的商船前往台湾岛进行商贸活动。而清康熙廿六年《惠来县志》也记载:“港门:神泉港、蠔口港、华清港、甲子港(今属陆丰市),以上数港具海舟湾泊之所。”有海湾7处,近岸海域岛屿27个,有神泉、靖海、资深三个天然渔港。

古时惠来的海事之盛,从时人生动的诗文中也可见一般。明代惠来县学训导蔡渭在《海滨即事》写道:“万叠青连海外山,风波尽日听潺湲;遥空霞合龙烟吐,远埔云收雨意悭。客棹不妨风浪恶,渔舟长傍水云间。独怜尘路奔驰久,不觉潇潇两鬓斑。”

如今的惠来县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它位于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厦深高铁和深汕、普惠、揭惠等高速公路贯穿县境,距离潮汕国际机场仅需近1小时车程。神泉港是可建设30万吨级码头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建设超大型工业装备基地和承载巨大经济实体的能力与优越条件。随着中石油2000万吨炼油项目的开工建设,惠来成为广东省四大能源产业基地之一。这座海滨新城,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澳角炮台

 

神泉渔港

神奇的海洋文化

惠来县境外环南海,海域辽阔,水陆进出自由,历来是军事海防要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逐步总结了军队建设和管理经验,凡军事上重要的地方都设置卫所。广东都司在此设置千户守御所,隶属于潮州卫,设千户总兵,平息寇患,建置炮台,安静海域,定名“靖海千户守御所”,简称“靖海所”。 明嘉靖二十八年,在靖海古城区依象形山崮围墙筑建靖海城,经历13年始成。明、清时期,惠来县沿海设置炮台、烟墩(烽火台),以挋倭寇、海贼。据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康熙廿一年壬戌冬十月,改建墩台五处。一筑神泉溪东、一筑靖海所西、一筑湖口港、一筑石碑澳、一筑田心寨”。 至今,惠来沿海仍保留着历代遗留的军事设防或遗迹。比如,位于靖海湾两侧,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历经炮火的轰炸和时代的风雨,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

由于海运较为发达,于是便有了关——古代贸易收税之所。据康熙《惠来县志。关》记载沿海关所有:靖海关,“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守御千户所,西关为产盐之地”;龙江关,“在县西三十里,有东西二关,西至龙江溪,东通林招渡,市镇埠场,奸宄易集,商旅杂处,稽诘犹难,亦要害地”;神泉关,“在县东南十五里,有巡司驻城内,东西南北四关,逼近大海,而南关犹险,港口海舟湾泊之所”。海关的设立,为港口贸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中外海船、商船的安全问题,卫检、安检等各方面都要在这里进行。至清光绪年间,更在靖海建造了国际船海灯标,为进出港口的船舶引航指道。

惠来还有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这里是我国三处能看到如此景观的地方之一。每逢春夏之交,海市蜃楼常出现于惠来县神泉港西南海面。景象有古代的亭台楼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等。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若隐若现,景象万千,蔚为壮观。蜃景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多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据《惠来大事记》记载:“1957319日下午1时至黄昏,神泉港海面天幕上,出现一次为时将近6个小时的海市蜃楼”。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此外,海角甘泉的绝联诗句也是久负盛名。海角甘泉,位于惠来县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神童苏福题撰独脚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乾隆年间惠邑知县王玮建甘泉亭,将苏福独联刻于亭柱上,并树碑撰文。几百年来,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前来雅兴续联。清代贤哲咏神泉诗句:“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后改称“海角甘泉”。

 

靖海所城遗址

 

靖海炮台

丰富的“海丝”遗存

惠来沿海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现存古代“海丝”遗迹众多,“海丝文化”是惠来人解不开的情结。如今,走进惠来沿海各地,可能在寻常巷陌,可能在某段海滩,你就能与“海丝”遗迹不经意“邂逅”。

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靖海为东南屏藩,神泉为南海门户”。位于惠来县城南部的神泉港,距汕头港60浬,距香港137浬。龙江、盐岭河、雷岭河汇集于此出海,属河口湾型海港。神泉旧称“神前”。明代初期,渔业、造船业、商贸逐步形成,江浙闽等商船经常停泊于此,船只进出港口频繁,成为潮汕物资集散地。相传,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经此地,曾在神泉港建仓库储备物资;而位于惠来县城东南部的靖海港,是潮汕进出口物资的转运点,为泻湖型天然港,惠来县东部关门山一带水源,汇集狮石湖由此出海,台风汛期船只可到狮石湖停泊避风。旧时,许多商人集聚于此,贸易活动非常活跃。潮汕内陆出产的红糖、茶叶、夏布、抽纱、萝卜干、玉器、陶瓷等等,大多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香港一带,并从南洋进口木材、橡胶等原材料进入内地。神泉港、靖海港见证了惠来沿海贸易的变迁和发展。

在神泉城内,有一座南海神庙——广利王庙,今称“神泉古庙”。 据载,唐宪宗元和庚子年(820)有福建胡氏等商船,因商船主人信仰南海广利王,其船从广州启程时曾往南海神庙祭祀,从粤返闽于海面遇强台风。此时,全体船员惊惶无助之际,胡氏、陈氏等六人便在船上焚香对天祷祝,求广利王庇佑平安到达后溪岛避风,即在岛上筑建广利王庙奉祀。果如所求,胡氏当年便在岛上建庙,也就是现存的神泉古庙。当时庙内有镇庙大钟一座,重约600斤。钟上铸有“大唐元和庚子中秋,福建胡其成等六人敬赠”字样。

来到靖海,只见靖海所城古城墙上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墙顶上有跑马道。古城门上镌有“表海胜概”“靖海安澜”“莱钥永固”的匾额。城内有四条石板大街形成十字形,直通四个城门。而位于靖海港西南处石碑山上的灯塔,历来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它不仅是惠来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是揭阳市“海丝”建设的一座重要航标,素有“亚洲第一灯塔”美称。如今,靖海所城和石碑山灯塔,虽饱经历史沧桑,却岿然屹立,守望着一方海域和一方人文。

此外,惠城北面水尾潭山出土的西汉五铢钱、前詹港海滩下发现的东汉铜鼓、澳角白虎头埔出土的宋碑、溪西西湖村出土的明代关防,靖海东光村的糖厂遗址以及用南运大理石建设的祠堂等等,都见证了惠来古代海上贸易的鼎盛,闪耀着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之光……

追忆惠来“海丝”文化,置身这一处处“海丝”遗迹里,像是徜徉在一部历史书卷里,岁月不语,可昔日的繁荣昌盛却清晰在眼前。惠来“海丝”遗迹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09124891号 粤公网安备:445224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4452240001
版权所有:惠来县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惠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惠来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电话:0663-670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