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毒致贫”的死循环 如何打破?

时间:2019-12-30 10:15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社工吴利珠在公益图书室教孩子折纸。 

本报记者 欧汉华 通讯员 孙炀洲 詹建松

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村民唐某松因贩毒被执行死刑后,他家里只剩70多岁的残疾母亲和身患严重疾病的哥哥,两人如今已无法与外人正常交流。尽管政府一些“造血”功能的扶贫项目能够为广大贫困户带来政策上的“红利”,但唐某松一家贫困依旧。我国贫困人口中有一类特殊人群,就是因毒致贫的群体。吸毒——致贫——戒毒——无业——复吸,这是很多涉毒贫困户曾陷入的死循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仿佛是染上毒品后的固定结局,那么那些无辜的孩子、亲属该何去何从?如何打破这个“因毒致贫”的死循环?惠来县公安局、禁毒办联合妇联、社工组织等社会团体结合精准扶贫措施,开展因毒致贫项目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禁毒+扶贫+民生”的精准禁毒脱贫措施,让一个个因毒致贫的家庭通过帮扶和劳动,重获新生。

● 爱心帮扶重拾信心

12月3日,惠来县公安局禁毒部门、惠城镇政府禁毒办工作人员、惠城镇社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社工、辖区干部、惠来县真爱医院医务人员与禁毒志愿者一行,来到惠城镇涉毒致贫人员家中,送上药品、粮油、大米、面包、牛奶、衣服等帮扶物资,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树立生活信心。

工作人员首先来到涉毒人员黄某家中,探访其70多岁的母亲林阿姨。工作人员将帮扶物资送到林阿姨手中,并告诉她使用药品的注意事项。同时,医生为林阿姨量血压,询问其近期身体情况及日常饮食习惯,并针对其情况给出意见。由于家庭贫困,林阿姨平时靠领取低保维持生活,身体不适也没有去看医生。社工叮嘱林阿姨平时要多注意身体,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社区戒毒人员阿今也是此次的慰问对象。当工作人员来到阿今家中时,阿今的父母对探访组的到来表示感谢。阿今的母亲以前受过伤,身体不是很好,一直在吃药调理,她向探访医生咨询了使用药品的注意事项。随后,医生为阿今的母亲做了血压测量,并叮嘱其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

因毒致贫的阿升一家是社工重点关注帮扶的家庭。阿升因吸毒被惠来警方强制隔离戒毒2年,几个孩子由妻子照顾,平时靠领取低保生活,家庭困难,生活环境较差,社工将帮扶物资及衣物送到阿升家中,询问其妻子孩子近期的生活情况,并鼓励其妻子积极面对生活,有什么困难可以联系社工。


吴利珠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 安置抚养 对症下药

在距离惠来县30公里的览表村,今年73岁的古伯坐在椅子上激动地说:“实在太感激政府了。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

原来,两年前,古伯的儿子因为制毒贩毒被判处死刑,后来老伴患上了脑梗,每月就要花费七八百元医药费。最后,儿媳妇也离家出走了,留下5个孙子,最小的才5岁。古伯说,所幸当地政府对他家的帮扶从未间断,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大孙子今年高分考上了河源的一所技术师范学校,4年后就能去当老师了。”言语间,其无不透露出喜悦之情。

据悉,在惠来县推行的“打、管、护、爱”政策的带动下,如今古伯的5个孙子每人每月都能从惠来县民政局领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金500元。

据统计,去年1月至今年11月,惠来县民政局共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金400万余元。该局副局长林创平告诉记者,除了资金上的帮助,他们还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涉毒家庭幼年子女的安置抚养工作。

“珠姐,学校的同学都在嘲笑我的爸爸是毒贩,实在受不了了,我不想上学了。”惠来县某中学初一学生飞飞向社工吴利珠哭诉道。其实,像飞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吴利珠看到许多家庭因毒致贫,或令其子女过早辍学而误入歧途,甚至陷入涉毒的恶性循环。由此,她萌发了“小手牵大手”,共建无毒家庭的念头。“这些辍学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带上歪道,甚至步上家里涉毒人员的后尘。

2014年6月,吴利珠在村里创办公益图书室,10元押金便可免费借书,没钱交押金的孩子还书时则需上交一篇读后感。吴利珠自己以前就是一名典型的现代农村留守儿童,小学便辍学外出打工。像古伯一样,她意识到教育对农村儿童的重要性。“我想让爱学习的青少年有个看书的地方,也想减少村里未成年人辍学、当童工的情况。”吴利珠透露,如今飞飞已经中专毕业,成为了一名会计。

经常到图书室看书的小华告诉吴利珠,她很想读书,但是家里没有钱供她上学。这促使吴利珠牵头了助学计划。据统计,览表村已有33名助学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其中涉毒家庭的孩子占四成。小华成了首名助学学生,如今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

“助学分‘给钱’和‘免费’两种,给钱的相对简单,但还是有部分孩子不想读书,我们会‘问诊’后对症下药。比如他们觉得有个初中学历就够了,我们就会邀请相应学历在外打工的人来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在吴利珠看来,那些打心底不想读书的青少年,稍不小心便会误入歧途,更加不能轻视。这些年来,吴利珠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围绕农村儿童的情况开展各种相关工作和活动。富有爱心的吴利珠曾被评为2018年度“惠来最美人物”。

此外,图书室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各种有趣的室内、户外活动,暑假还有夏令营。如今,这里成了孩子们童年的庇护所。

● 技能培训 步入正轨

20岁时,因为一次失恋,自暴自弃的惠来籍男子阿南第一次染上了毒瘾,因此先后两次进入惠来县强制隔离戒毒所。原以为能够就此摆脱毒品的他,却在2016年3月复吸了。

去年4月,阿南第3次从戒毒所出来。当时,一起去接他的除了辖区民警、治保主任和禁毒社工外,还有他的妻子和已经4岁的女儿。阿南说,他在出所时听到女儿叫爸爸,百感交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出戒毒所后,阿南主动找到帮扶他的社工,向社工倾诉称,他在戒毒所里强戒的这两年,反省了自己的行为,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这一次他是真的要下定决心戒除毒瘾。随后,在社区康复期间,社工根据阿南的实际情况,为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康复计划,并协助他在社区找了一份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阿南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社工的感染下,阿南还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禁毒社工队伍,他说:“我曾经是一名吸毒者,深受毒品的侵害,戒毒所里很多戒毒人员和我一样,出所后很迷茫,家人的不理解和社会的歧视很容易使他们复吸。我希望能够和社工一样,去帮助他们,用自身经历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一起走出毒品的泥潭。

“有很多昔日的毒友受阿南的影响,主动来到康复中心报到,接受为期3年的社区康复,不少人还因此成为了禁毒志愿者,我们中心就有17名跟阿南有类似经历的特殊禁毒志愿者。”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琼珊告诉记者,这一年多来,阿南积极投入到禁毒队伍中,社区宣传、校园宣传有他的身影,而且他每个月都会跟随社工一起到戒毒所对昔日的毒友现身说法,鼓励他们积极戒治,早日重获自由。

● 文化扶贫融入社会

近年来,惠来县共对168个因毒致贫家庭进行精准帮扶,包括资金上的帮扶、志向上的帮扶、文化上的帮扶等措施,让450余名涉毒人员重返社会。

除了资金上的扶贫,惠来县更加注重扶志。为了让涉毒人员重返社会,惠来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资源,借助社工和禁毒志愿者帮助涉毒人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通过社会力量加强对涉毒人员的康复、培训,让他们远离毒品,看到生活的希望。例如,心理咨询师会引导涉毒人员如何去处理负面情绪,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据许琼珊介绍,戒毒人员进入戒毒所后,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介入心理疏导,建立信任关系,并为戒毒人员建立个人档案,根据个人情况设置帮扶辅导计划,同时对其家庭进行走访调研,为有需要的家庭进行动力调整,对其家属进行帮扶慰问,尽量修补家庭关系。“我蛮有信心能够引导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戒毒人员在戒毒所第二年开始,该服务中心就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在其出所后还可以安排就业,实现一出所就有工可做、有家可归、有收入可以维持生活。此外,该服务中心还与惠来县人社局一起开展咖啡师、催乳师、美容美发等时下大热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惠来县通过文化扶贫的形式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让因毒致贫的家庭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惠来县“3+N”扶贫脱贫模式(“3”包括的是心理咨询师、社区义工、志愿者,N就是25个成员单位,包括公安、人社、共青团、民政等25个单位)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国家禁毒委已将惠来县从涉毒“通报警示地区”降级为“重点关注地区”,这无疑是对惠来县禁毒工作的肯定。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