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镇村位于葵潭镇区东面3.2公里处,在厦深高铁葵潭站北面1公里,全村1340户,6163人,是葵潭镇十个省定精准扶贫村之一。2016年前,该村为软弱涣散村,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村民及过往旅客怨声载道。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面对诸多历史症结,葵潭镇委镇政府瞄准吉镇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硬伤,精准整顿,优化村组织设置,2019年将原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使团组织延伸更广更密;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发挥雁阵效应;强化党建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组建乡贤咨询委员会,积极发动乡贤献计献策,带动村化解软弱涣散情况,从后进变先进。
在党建引领下,如今的吉镇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如破土之势,党员干部带头先行,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出资出力同心建设家园,4年多时间解决了压在村干部及村民心中的几个大难题。
1.龙身山至葵潭中学道路实现亮化。此村道全长2.2公里,是全村通往镇区的主村道,过往人流量大,交通频繁,然而至2017年都未能实现亮化。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荔枝、杨桃、李子等农作物,收成期间经常要在黎明前运输农产品赶市,常常摸黑过道,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及省驻村扶贫队的扶持下,吉镇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想方设法,通过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发动乡贤出资等途径,筹资40多万元购置高防密节能照明灯85杆,其中38.7万元为扶贫引导资金,10多万元为乡贤筹集捐款,实现了村道亮化工程,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村民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实质性改变。
2.吉镇村成功借鉴“小工匠”模式,用小资金打造村文体活动中心。
除了三大社区,吉镇村是葵潭镇四大村之一,打造一个村民的休闲活动场所一直是村民心中所盼望的,也是镇委镇政府、村干部极力筹划的一件民生工程。
村“文体活动中心”占地52.5亩,打造前是一块有着百年以上老樟树、荔枝树、相思树、古榕树等多品种树木的山丘,场地空旷,空气良好,风景秀丽。镇委主要领导多次到村进行调研,与村干部多次商讨,充分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大部分村民都渴望把这个风景秀丽的自然山丘进行打造,建设成适合村民休闲运动的场所。
选址敲定了,资金确是一大难题。2017年请设计公司规划设计预算需建设资金580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工程进展缓慢。今年初,镇委镇政府组织全镇十个省定扶贫村及驻村扶贫队认真学习《惠来县简化农村项目建设流程指导意见》(惠委办[2019]42号)文件精神,吉镇村“两委”干部认真研读,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后决定采取“小工匠”模式自主施工。在群众代表中组建“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不足100万的财政奖补资金,进行小道硬底化建设;就地取材,保留原生态,村共产党员带头捐种党员林;投工投劳、自主施工,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完善配套设施,如今,一个面积约60亩,集党员林区、健步路、休闲林区、农家作坊、同心亭、及四季开花的花圃的综合活动公园全面建成,建设资金不到200万元,省时省工又省钱,发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最大效应。
3.三清三拆展成效,“脏乱差”变身文化休闲广场
傍晚时分,村龙身山文化休闲广场灯火璀璨,整齐的广场舞队使广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氛围,谁曾联想到广场未改造之前脏乱差的景象:一排露天厕所,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吉镇村积极推进执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及厕所革命等政策要求,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使群众提高认识,通过组织群众代表会表决,清除所有露天厕所猪牛栏,拆建结合,利用扶贫引导资金61万元和中央财政资金11万元,建设文化休闲广场,虽未完全竣工,但已经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