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惠府函〔2024〕172号
对揭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
廖海明: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惠来县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惠来县坚持把发展海洋牧场作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惠来县严格按照“疏近用远、生态发展”要求,依托111.52公里海岸线和1328.6平方公里海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平台+风渔结合”新模式,打造“海洋能源+海洋养殖+渔产深加工+渔港经济+装备制造”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着力激发海洋经济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加快数字海洋牧场顶层设计。我县根据省《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开发,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在近海做“减法”,在中远海做“加法”,拓展深远海利用空间,促进海洋渔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目前,惠来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同时,市科技局开展“深调研”确定产业化发展目标,邀请行业专家针对海洋产业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目标研究产业布局,认真梳理海洋经济产业链高产值、高附加值产业,深入调研分析全市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和发展态势,形成《揭阳市海工装备产业链调研报告》《海上风电产业链图谱》及《养殖网箱产业链图谱》,有效推动我市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创新链构建。该调研报告获市委书记王胜肯定性批示,并批转各地党委和政府研处。
(二)推动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发展。一是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引进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公司投资1.28亿元,建设“风渔结合”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设计养殖水体6.5万立方米,可抗17级台风,养殖章红鱼等鱼类。按2年养殖周期计算,项目预计产量715吨,产值6800万元,年平均利润约615万元、比传统养殖模式增加15%,平台装载多种传感器,搭载水下机器人,具有自动投喂、网衣清洗、智能监控、鱼病监测等功能。二是聚焦高端海工建设装备产业链,2022年引进江苏蓝水集团(曾生产海洋牧场装备出口挪威),投资14亿元建设蓝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主要从事海上风电导管架、钢管桩、升压站、换流站、浮式基础、海洋牧场等海工、海风装备研发和制造。蓝水基地承接的湛江市深远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建设项目于今年4月完工,是粤东海工制造业建造养殖水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标志惠来县海工装备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断加大5G网络、千兆光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提升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助力惠来县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以《揭阳港总体规划(2035年)》为引领,全力加快惠来沿海港区码头项目建设,同时依据职能范围配合做好沿海港口码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三)升级数据要素助力海洋产业发展。健全完善科技人才支撑服务“百千万工程”发展体系,加强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县、镇、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2023年,华深公司与中山大学、惠州学院合作共建的“揭阳市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市认定。按照国家颁布的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和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至目前为止,全县建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1个,其中,海洋产业创新平台2个。同时,揭阳市生态环境局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管,抓好入海河流治理,有效削减入海污染物,并建立环评管理“绿色通道”,在海洋牧场项目环境可行性方面提前介入做好指导,优化项目选址;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于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用海面积300亩以下的海洋牧场、固体物质投放量5000立方米以下的海洋人工鱼礁等项目豁免环评手续。2024年春节,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9.7%,阶段达到省下达94.9%的年度目标。市财政局落实好《关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若干财政支持政策》,积极统筹财政资金资源,用好上级财税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惠来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推动建设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指导国电投前詹风电公司牵头蓝水、中大等7家单位联合共建“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我市更多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海洋产业协同创新,同步奋力争取国重研发项目漂浮式风机实证研究子项目落户我市海域;指导推动省重大专项旗舰项目申报,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市更多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海洋产业协同创新,指导推动国电投前詹风电公司联合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科技”重大专项旗舰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申报流程并推荐到省科技厅,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
(四)推进海上全方位平台建设。我县乡镇纳管船舶全部安装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实现对渔民、航道等数据的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监视,乡镇船舶网格员可进行更方便的管理,如有突发情况能更快进行信息发放和接收。在海上搜救工作中,搜救人员能够结合AIS信息提供的线索,快速定位遇险船舶,提高搜救效率。同时加强对业务人员和船员的培训,通过“以会代课”的形式提高其对业务规范、技术规定的掌握和执行能力,以及平台设备的应用水平。
(五)积极开展海洋牧场种业攻坚。惠来县鲍鱼养殖业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已育有惠来宏鲍、御鲍、荣鲍等优秀品牌,是全国最大的度夏鲍鱼苗种基地。2023年以来,促成前詹风电公司联合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开展海洋牧场产研合作,海源达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共建揭阳市鲍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国家电投牵头成立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研发中心,在省科协的支持下建设广东惠来鲍鱼科技小院,针对鲍鱼、牡蛎和海参等本地特色水产品持续开展苗种培育技术研发攻关,“皇金鲍”等优质品种产量已达7000多万粒,有效供应国内海洋牧场鲍鱼养殖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
接下来,惠来县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规划,规范标准。加快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总体规划,紧抓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及海洋强省建设机遇,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和建设任务。计划在惠来海域设立4个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区,打造集生态、休闲、养殖于一体的具有惠来发展特色的海洋牧场产业园区,主要养殖鲍鱼、牡蛎和海参。规划建设陆海渔港经济区,按照“一核一带两中心”的总体布局,加快规划建设惠来渔港经济区。其中,“一核”是指神泉现代渔业核心;“一带”是指惠来沿海渔业发展带;“两中心”是指前詹深海养殖中心,靖海、资深海洋文化旅游休闲中心。通过总体规划布局,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实现平安渔港、绿色渔港、智慧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的协同发展。建设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海域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设目标,做好核心养殖区域顶层设计,切实保障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产品安全。
(二)技术支撑,产业升级。培育打造海洋牧场领域科研平台,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着力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开展特色水产品“种业”实验研究和养殖技术攻关,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立足惠来县海域资源禀赋、渔港等基础配套的独特优势,加速完善发展港口流通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等配套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预制菜新业态,强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应用,着力发展具有惠来县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同时,市科技局将继续协调推动我市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榕江实验室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协同攻关合力,实现技术创新“抱团作战”,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建设,做好服务。围绕培育做强“海洋能源+海洋养殖+渔产深加工+渔港经济+装备制造”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着力招引一批海产养殖、食品加工、海洋装备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特别是做强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中心,提速推进“惠鲍1号”大型深水鲍鱼养殖网箱、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桁架式网箱、国家电投风渔融合大型深水养殖网箱、国家电投靖海漂浮式海上风电风渔融合养殖、广东蓝水深远海养殖设备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海洋牧场产业成链成群发展。
诚挚感谢您对我县海洋渔业事业发展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惠来县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 陈奕明,0663-662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