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涉农项目流程申报审批,修一条村道至少要2个多月,现在采取‘农民工匠’模式实施,工期缩短了50多天,成本也省下不少。”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虎堀村村干部由衷地感叹道。该村东山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底化工程采用“农民工匠”模式,自主施工,仅用半个月便完成了项目建设。
惠来县率先推行“农民工匠”模式,通过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建设,简化工程手续,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揭阳全市推广。
去年12月,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优化涉农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并列出审批管理负面清单,通过对涉农资金、项目审批“瘦身”,进而释放农村活力。惠来“农民工匠”模式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惠来推行“农民工匠”模式,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共治 。
村民竞得村道“建设权”
申报时间大大缩短
“今天开会的主要内容是对实施‘农民工匠’建设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表决……”8月9日上午,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三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少如主持召开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与会24名代表围绕本村村道建设的工程造价预算、参与招标工匠和招标方式进行了集体表决。现场总共进行了三次表决,均以全票通过。这也标志着今年50岁的本村村民巫子标成功竞得了这段长1.05公里、路基宽为4.5米、路面宽为3.5米的村道“建设权”。
当天,三星村委会向河婆街道递交了《河婆街道优化农村小型项目建设申报表》,内含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程造价预算、建设期限、招标方式、公示期限等内容。次日,河婆街道党政班子联席审核通过了该申请。5天后,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相比以前,项目申报流程时间大大缩短。
惠来县前詹镇铭东村的党建广场、危房改造、公厕、排水沟等诸多项目均采用“农民工匠”模式建设,全村9.5公里的巷道硬底化仅花费360多万元,节省了30%的建设资金。“村里的潮戏台从申报到竣工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如果按照传统项目建设流程申报,光立项申请就要15天。”前詹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洪俊佳说。
铭东村9.5公里的巷道硬底化仅花费360多万元,节省了30%的建设资金。
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都坡村小组从普通小山村到美丽“网红村”,仅用了4个月。据悉,曲江全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便完成29个省定贫困村320个自然村的基础整治建设任务,平均每个项目建设工期约3个月,每个自然村的建设成本在85万元以内,实现“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有效简化办事程序。
审批流程“瘦身”
项目成本节省40%
“‘农民工匠’模式在项目筛选上凸显‘精’和‘易’,主体选择上安排‘能’和‘巧’。”惠来县财政局农业农村股股长胡沛会介绍,“农民工匠”模式适用于村道、巷道、机耕路、小型农田水利、危房改造等投资金单项在100万元以下的涉农项目,以行政村为项目实施主体,优先选择本村能人巧匠,由5-7名村民代表组成项目建设理事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负责项目施工组织、材料采购、财务管理、质量监管等工作。
流程设计上则突出“简”和“实”。“农民工匠”模式采用“标准、出图、估价、表决、申报、公示、竞标、管理、验收、结算”等十步法组织实施,比传统农村工程项目建设方式,简化了设计、图审、编制预算、财审、立项、招投标、监理等7个流程。“流程简便实用,实现全面‘瘦身’,有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胡沛会说。
项目流程“瘦身”让成本有效减少。目前,惠来县有191条自然村777宗涉农项目采用“农民工匠”模式,已竣工523宗,节约建设资金7042万元。“减少了项目设计费、图审费、招标代理费等开支,由村自行采购施工材料,项目成本平均节省约40%,能够确保有限的涉农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惠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洪楚雄说。
曲江区采用“小额工程建设模式”,由各行政村直接委托资质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图、编制预算,50万-400万元的建设项目由村小组在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摇珠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再由行政村委托监理单位。有关部门会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有资质、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图设计单位、工程预算编制咨询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供各村小组选择,将本地资质建筑企业纳入小额工程交易库,承接全区涉农项目施工。
建设流程上,曲江区确定施工图设计、工程预算、项目申报和审批、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6个步骤,简化一般的项目招标、勘探、审图、报建、环评、立项等环节。各部门组成项目审核小组,开通“绿色通道”,“一门式”解决审批问题,对于符合要求的新农村项目,住建、农办、环保、财政等部门要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有效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限。
理事会自主采购
村民共建共治
惠来县葵潭镇吉镇村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有6100多人。2019年底,惠来县出台《惠来县简化农村项目建设流程指导意见》,推行“农民工匠”模式。吉镇村立即召开会议,征求村民意见,推选7名村民代表组成项目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自主施工,用不足10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完成文体活动中心道路硬化。
吉镇村采用“农民工匠”模式,用不足10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完成文体活动中心道路硬化
吉镇村项目建设理事会理事长黄荣彬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理事会由7人组成,每项项目决议至少要4人同意,采购、募工等工作均由理事会负责。他带着理事会成员跑了5家水泥店,对比质量、商谈价格,“就为了每袋便宜5毛钱”;两次前往普宁市、揭阳炮台镇挑选合适的花木、石头;组织村民到河里挖河卵石,捡瓷砖店废弃瓷砖铺路。“理事会全程负责项目建设,真正让每一分钱用到实处、见到效果。”黄荣彬说。
在洪俊佳看来,项目建设理事会类似设计和监理的角色,前期参与项目设计规划,中期作为监理监管施工,竣工后参与项目验收。对理事会来说,本乡村工匠谁的口碑好、技术高,了然于胸。此外,在施工中,理事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力求与村民需求达成一致。“如果按照传统项目建设方式,施工单位往往照搬图纸,不太会听取村民意见。”
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在“小额工程建设模式”的带动下,探索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依规实施、事后奖补”的建设模式。当地乡贤积极捐款130多万元,村民投工投劳,一起下河捞石头、上山砍竹子、刷墙面、铺巷道,实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惠来推行“农民工匠”模式,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共治
今年5月份,揭西县各村还成立了项目建设监督小组,成员从村务监督委员会、美丽乡村建设咨询委员会、农民工匠等挑选组成,负责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参与、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