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来县坚决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统筹资源,聚焦“拓展阵地建设、建强宣讲队伍、创新宣讲形式”三个方面,持续深化拓展“葵阳小讲坛”基层宣讲品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基层宣讲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为推动惠来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 坚持拓展阵地建设 ——延伸基层理论宣讲触角。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党建主题公园、老年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阵地资源,打造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平台,用好用活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把党的政策和创新理论送进田间地头、溪水湖畔、送到群众心里。 ——打造网络理论宣讲微课堂。通过“惠来事”APP开展线上直播,让理论宣讲从线下走到云端,打破线下宣讲“一时一地”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大宣讲传播效应,提高宣讲覆盖面。 坚持建强宣讲队伍 ——广泛征集宣讲人才。面向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企业等不同领域,从党员、职工、教师、文艺工作者中遴选出一批政治素质好、综合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骨干力量打造“1+18+N”宣讲人才矩阵(1支县级宣讲队、18支镇级宣讲队、N支特色宣讲队)。通过举办宣讲比赛、演讲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积极选拔储备优秀宣讲人才,为打通理论宣讲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发挥模范人物示范引领作用,组成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广东省见义勇为先进代表柯石磷为代表的“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宣讲志愿队,在全县开展先进事迹巡回宣讲,不断提高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推动惠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宣讲形式 ——创新宣讲方式,理论宣讲更鲜活。打破传统“课堂式”的宣讲,采用“宣讲+文艺”的模式,创作宣讲快板《礼赞二十大 灼灼向党心》等文艺作品,把宣讲和文艺表演相结合,寓教于乐,进一步提高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文明实践+宣讲”模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和宣讲工作相结合,坚持以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宣讲中穿插专业技能培训、文明新风知识普及、普法教育等志愿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策划开展“双语”(潮汕话+普通话)宣讲模式,面对不同类型群众,采用不同语言进行宣讲,以通俗易懂的乡音传递“党的声音”,使宣讲更接地气,更贴近人心。组织开展互动化宣讲,把宣讲和互动问答、交流讨论、发表感想相结合,让群众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让老百姓真正“坐得住、听得进、喜欢听”。 ——丰富宣讲内容,理论宣讲更精彩。充分发挥惠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宣讲与惠来红色故事相结合,通过宣讲革命党史故事、英雄故事,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弘扬“坚韧进取、敢于胜利”的大南山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注重将宣讲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相结合,聚焦惠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旋律,通过讲述惠来在打造“一城两园”、推进乡村振兴,树文明新风建设等方面的新模式新成效,讲述发生在基层干部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小见大,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感受国家的繁荣昌盛。近年来,惠来县共组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 基层理论宣讲成效显著 ——强化了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通过全方面广覆盖的理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基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力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提高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组织开展多种类型、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宣讲活动,不断创新宣讲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理论宣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受众面狭窄的问题,展现了新时代宣讲的朝气与活力,进一步推动理论宣讲取得良好效果。 ——发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惠来“葵阳小讲坛”宣讲活动依托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走进基层,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打通了理论宣讲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