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5224MB2D88298G/2021-00009
揭阳市惠来县侨园镇人民政府
2021-06-29
惠来县侨园镇概况
2021-06-29

惠来县侨园镇概况

发布日期:2021-06-29  浏览次数:-

惠来县侨园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优势

  惠来县侨园镇位于惠来县腹地,居龙江河中游南岸,中心区距惠来县政府驻地27公里。区域总面积46.2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4个社区,总人口21561人,其中来自印尼、越南、泰国等8个国家的侨民侨属3600多人,居民日常通用语共有9种,以潮汕话、普通话、客家话、广州话为主。目前,全镇以路、水、电、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有着交通、人文、生态、土地“四大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交通优势。省道葵和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国道324线接壤而过,距深汕高速公路、揭普惠高速公路出入口和厦深铁路葵潭站仅5公里,距汕汕高铁惠城站约20公里,距大南海公共码头15公里,距神泉港、甲子港25公里,距揭阳潮汕机场仅100公里,陆海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人文优势。全镇有来自越南等8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归国侨民,东南亚风俗风情文化绚丽多彩;原居民民风淳朴善良,多种文化、多种习俗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群众接纳性和包容性强,社会稳定,秩序良好。

  ——生态优势。全镇“山海江湖”特色突出,位于三清山麓脚下,青山绿水环绕,森林覆盖率69.7%、绿化率72.1%;濒临南海岸线仅15公里;常年保持三类以上水质的龙江河穿境而过,全长8.7公里;常年降雨量达1855mm,水量充沛;拥有小㈠、小㈡型水库17座,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符合现代人对生态环境的追求。

  ——土地优势。拥有国有土地15平方公里,地势相对平坦且连片,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耕地面积7000多亩,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条件;山地面积40000亩,均处低丘陵地带,平坦坚实,有丰富的花岗岩和沙质岩赤红壤等砂、石、土资源。

  二、延革历程

  1、1960年:中侨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接待、安置东南亚归国华侨政策而创建广东省大南山华侨农场(因申报名称时工作组驻点为普宁县大南山镇,获批准设立后场部办公地点迁于此处,变更农场名称手续繁琐而延用,故名),直属中侨办管理和领导,归属普宁县管辖,农场辖桃园、连城、新厝埕、石州、谢塘村,面积15平方公里,先后接待、安置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的归侨3200多人。

  2、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将大南山华侨农场划归惠来县管辖,并从附近划入溪西公社桃园等5个农村大队归农场管辖。

  3、1973年:为安置越南归国难侨,又将原三清林场、三家村知青场和原兵营公社管辖的陂乌、七联、蕉布、詹厝葛、岭后5个大队并入农场,使农场面积扩大到46.2平方公里;同时接待安置越南、老挝、柬埔寨难民3000多人。至此,农场居民语言达到9种,以潮汕话、普通话、客家话、广州话为主。

  4、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大南山华侨农场增挂广东省大南山华侨企业公司牌子。

  5、1987年:大南山华侨农场设14个管区、38个自然村,分直属(国营)、农村(集体)二种性质。直属4个管区13个居民点,农村10个管区24个自然村。农场场部驻地第一管区(现侨南社区)。

  6、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华侨农场下放给所在市管理,当时汕头市人民政府又将大南山华侨农场委托给惠来县管理。

  7、1995年:揭阳市委、市政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粤府【1994】131号)精神,将大南山华侨农场改制设立为行政管理区(正处级),保留大南山华侨农场牌子(一套人马二块牌子),作为揭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赋予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享受县级同等政策待遇,区域面积46.2平方公里,辖两个办事处4个社区、14个村委会。

  8、2019年10月14日,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南山侨区由揭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调整为惠来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按镇街模式开展工作,辖4个社区、14个村民委员会。

  9、2020年6月30日,根据《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设立惠来县侨园镇的函》(粤民函【2020】738号)文件要求,设立惠来县侨园镇,以原大南山华侨农场管辖的侨东、侨南、侨西、侨新4个社区居委会和连城、桃园、新厝埕、谢湖、石州、陂乌、华洋、榕树头、蕉布、岭后、深塗、西坑、银坑、詹厝葛14个村委会管辖范围为侨园镇的行政区域,面积46.2平方公里。侨园镇人民政府驻侨德路机关大院。

  10、2021年1月12日,根据《中共惠来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共惠来县侨园镇委员会、惠来县侨园镇人民政府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惠机编发【2021】1号)精神,中国共产党惠来县侨园镇委员会、惠来县侨园镇人民政府、惠来县侨园镇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惠来县侨园镇纪律检查委员会、惠来县侨园镇人民武装部正式挂牌,侨园镇政体依法按镇街模式运转。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大南山侨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主动融入滨海新区粤东新城“一张图”,无缝对接县委十三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生态优先、农业支撑、工业拉动、旅游引领发展策略,全区上下精诚团结,积极拼搏,呈现经济平稳发展,社会有序协调局面。201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887万元(预测数,下同);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24.9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64.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至2020年4月底,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2万元。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攻坚成效显著。

  精准扶贫全面提质。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八个有”,建立扶贫大格局,全区相对贫困户63户216人已实现57户197人全面脱贫;投入24500元完成1户相对贫困户自来水管网立户安装,全面实现贫困户“有安全饮水”要求;同时,强化低保兜底,做到应保尽保。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完成14个村庄规划并获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意组织实施。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线,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启动“雨污分流”项目建设、推进“厕所革命”。2019年,全区累计清理乱堆乱放529宗,清理各类垃圾1584吨;拆除危旧房675间57652平方米、猪牛羊栏、露天厕所茅房526宗8614.75平方米、乱搭乱建207宗2070平方米、非法违规商业广告11块(幅)。迅速开展卫片图斑核对等专项清理整治,遏止农地非农化乱象1宗。量力而行,推进全区14个村“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已启动建设4个,已完成项目设计并进入招投标程序2个。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实施“厕所革命”,完成谢湖村和陂乌村2个新建公厕建设,并着力加快其余5个新建公厕建设进度。

  风险防范全面加强。全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和蔓延。依法开展信访维稳工作,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实行调解机制,实现重点敏感时期“不漏控、不失控、零风险”。积极开展“众剑行动”和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对假、毒、赌等安全领域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治,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2019年,共立刑事案件10宗,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刑拘5人(逮捕),取保候审2人;查处行政案件3宗,行政拘留6人;调处民事纠纷15宗。

  2、破解产业兴区难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突出利用好“实体经济十条”,以两个区级工业园区厂房修缮和低租金吸引企业落户投资,激发企业投资热情,工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至目前,签约落户园区企业共6家,总投资约2000万元,主要有总投资1000万元的揭阳市恒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碎石加工项目,以及揭阳市永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揭阳市美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等。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发展传统农业为基础,突出特色产业为亮点,强化观光农业为重点,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引领乡村振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431亩,其中谷物7036亩,总产量384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元,同比增长  %。一是做大茶叶产业。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积极实施“万亩茶园行动计划”, 积极引导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推行有机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019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开辟密植茶园200亩,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00多亩。同时,鼓励茶叶种植户自办茶厂2家,加强对现有茶厂管理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改进制茶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做大做强茶叶品牌。二是实施“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詹厝葛村198亩单丛茶种植基地已向上申报,争取列入“2019年揭阳市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被省评为3A景区,开启全区休闲农业新模式。

  3、夯实社会发展基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针。列入农村低保119户390人,城镇低保42户76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25户26人;孤儿13人;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分别为239人、37人。临时救助困难对象28户28人,发放临时救助款6.1万元。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600人征缴任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4549人3637250元,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教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开放农家书屋14个;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户等载体,引导村民倡导“宴席简办”、摒弃“厚葬薄养”、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禁燃烟花爆竹”等活动,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加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控辍保学措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2019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98.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6%。发放困难学生52人生活补助费85500元、符合2018年原民办代课教师困难生活费47人共171500元。

  4、坚决对标改制要求,区域工作全面融入。

  以严格执行市委六届第89次常委会议和2019年10月14日揭阳市大南山华侨管理区管辖范围成建制划转惠来管理交接仪式精神为基础,围绕“全县一盘棋”,突出“六个转变”,扎实推进大南山侨区融入惠来县管理无缝对接。

  一是全面实现了无缝对接。坚持领导挂钩分头主动对接,惠来县有关部门和我区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按照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无缝对接,同心同力、同向而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上下之间职能部门划转移交工作。目前,完成了我区资产审计、在岗在编干部职工档案移交、划转人员工资津贴标准对接、财政体制税收结算划转和教育、卫生、民政对接等工作,顺利实现了有效对接,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了镇级运作模式。撤销了桃园、龙湖两个办事处,把债权债务和资产划归区党政办公室管理;按照镇(街)工作职能,制订了侨区内设机构、主要职责和人员配置方案,综合设置8个党政工作办公室,相应对接上级部门业务;除保留民生和区党政办公室财务账户外,区直其他部门财务账户全部冻结,实行一支笔理财;制订了大南山华侨管理区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镇级运行模式,政体正常运转。

  三是大大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在撤销两个办事处的同时,取消了3个机关食堂,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集中到区部食堂就餐;整合机关内部人员,辞退了20名临时人员;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把原有8辆公务用车压缩为2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办公耗材、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登记。通过整合、压缩、集中,大大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年可节约行政运行成本近300万元。

  四是有效加强了农村基层管控。撤销桃园、龙湖办事处,对村(社区)实施直接领导和管理,改变原来办事处有责无权、区级有权缺位,基层管控长期缺失的状态;实行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各村(社区)负责制,进一步压实领导成员工作责任,促进了工作有效开展;坚持每周二“直联”制度和每周五“众剑行动”,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成立区资源环境市政管理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设立巡查监管专业队,及时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是进一步提振了干部队伍精气神。侨区改制整整说了两年多,变换了几任领导,一段时间还没有主要领导,干部职工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涣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应对状况。10月14日划转由惠来县管理后,县委当天为侨区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为划转改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把14名正科级干部任命为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既是区委、区管委领导,又是原部门主要负责人,双重身份开展工作,稳定了科级干部人心,带动了干部队伍整体稳定;落实有关部门抓紧做好侨区划转人员工资津贴标准对接,12月份全部按惠来县标准发放,公务员工资津贴增加乡镇补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津贴标准也大有提升,调动了队伍整体工作积极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气顺、心齐、主动作为的喜人局面。事实证明,市、县对侨区体制改革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是正确的、英明的、果断的、及时的。

  5、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建议,着力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开展阳光政务。完善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监督,注重收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断强化对村民委员会和财政、村建等站所单位的职能发挥和监督管理,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深化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提高纪律规矩约束力;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坚决整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等问题,建立干部绩效差异化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