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非遗之韵·传文化之美”——高跷虎狮

品非遗之韵·传文化之美

∷ ∷ ∷

图片

高跷虎狮

图片

“高跷虎狮”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舞蹈 · 高跷虎狮

虎狮弄舞·喜乐纳吉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原型而得名。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踩着高跷而起舞,因而称为“高跷虎狮”。这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节日欢庆以及祈求国泰民安、吉祥福瑞的美好愿望,具有优秀的文化艺术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历史渊源

“高跷虎狮”起源于清代初年,当时参与反清复明的游僧“南枝”客居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该僧人性格刚直谦和,深受乡民爱护,为报答该村的厚爱而创作了该舞蹈,由于高跷虎狮舞具备娱乐与强身壮体的功能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

图片

02

表演形式

该舞的虎狮头由木料刻制而成,通过彩色油漆描绘出虎狮的兽脸,兽头围着狐狸皮作为虎鬃,尾部则用黄麻撕成线条状扎成。表演时,由两名青年壮汉操作虎狮,脚踩高跷,一个执头,一个掌尾而形成狮虎兽,双方默契配合,协同操作,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以走“梅花桩”的步伐舞动虎狮。另外,还由一名面带滑稽面罩扮演“虎狮娘”,同样踩着高跷逗引虎狮。虎狮时而环视四周,时而用嘴扑咬“虎狮娘”舞动的彩球,以表现虎狮的凶猛、憨态、威武,地面上还配有4只小狮伴舞。在表演的同时,地面上的青年伴着咚咚锵的鼓点围成圆圈表演武术对打,有空手对打,刀、枪、棍、钗、锏对舞等。

整套节目刚柔兼具,风趣活泼,队伍展成纵队时约长12米,表演的时间长度约60分钟,结束时高跷狮、小狮向观众点头致谢,武术队员抱拳作礼。

图片

03

“画”说非遗

图片

高跷虎狮 插画

图片

图片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惠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