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惠来县鳌江镇澳下村祠堂前广场上再次回荡起铿锵的锣鼓声和昂扬的吆喝声,由本村青少年组成的英歌舞队正全身心投入排练。几个月前,这支队伍还停留在“有热情、没方向”的懵懂阶段,真正的转变,始于驻鳌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深度介入。

在一次走访中,工作队队员兼驻澳下村第一书记沈玉梅被孩子们互相切磋动作套路的身影所吸引,她意识到,眼前这群舞动的少年,点燃的正是乡土文化薪火相传的火花。“这是一块发扬传统文化的璞玉,需要精心雕琢。”她向工作队汇报初步想法后,大家都认为,应当将扶持青少年英歌舞队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口。
工作队队长朱富荣与鳌江镇分管宣传和统战工作的党委委员方锡雄进行了沟通,并取得镇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队伍建设从建章立制开始,工作队与参队的孩子们共同拟定了《英歌舞队伍行为准则》,从训练纪律、表演规范到讲文明、训练不忘学习,一步步让松散的乡村孩子团走上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化”轨道,并正式组建“鳌头青少年英歌舞队”。

组织和规矩有了,经费却成了难题。沈玉梅在工作队和镇委宣传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积极争取,成功申请到专项扶持经费,用于英歌舞队建设。

此后的训练场上,多了一个风雨无阻的身影,沈玉梅成了英歌队最严格的“监督员”,也是最忠实的“粉丝”。她发现,孩子们的动作虽然充满激情,但在技巧上与其他英歌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成型——“请专业的老师来教!”
原广州体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受邀走进了这个小村庄。专业的指导为这支小队伍打开了一扇能看到专业舞台的窗。从动作发力技巧到阵容编排设计,一番精雕细琢让青少年英歌舞焕然一新。更大的机遇接踵而至,在工作队的推动下,这支队伍受邀参加“第三届高校英歌舞学术研讨会”,和各高校队伍同台切磋、学习,让孩子们眼中的胆怯渐渐褪去,自信的光芒由此绽放。

从村祠堂广场到高校舞台,这条“破圈”之路,映射的是工作队文化赋能的落地与驻地政府保护传统文化的支持,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如今,“鳌头青少年英歌舞队”的故事已成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在工作队的规划中,未来还将借助更多社会资源与渠道,让这支队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