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揭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9号提案的答复

[A]

惠府函〔2025〕228号

对揭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

第9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揭阳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持续加强新材料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筑牢基建根基,赋能产业翱翔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政治为引领,强化使命担当,务实推进园区交通、电力、供水、污水处理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目前,新材料工业区(起步区)土地平整工程已完工,标识建设工程已建成,工业大道东段(一期)工程基本完工,配套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即将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强化土地支撑,助力项目扎根

积极储备供应土地,推进“一园三区”开发区边界调整,新材料产业园拟调入110.42公顷(1656.3亩),正编制调整预案上报审批。同时,协调土地报批、征收与规划实施,加快供地进程,全力保障项目落户用地需求。在土地要素方面,新材料工业区2023年以来征收土地约372亩,已供应8宗183.62451亩,保障了揭阳市塑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镁淞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工业用地等企业用地需求。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规划引领,建强产业链条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施陆海统筹策略,推进五大港区建设,支撑沿海产业发展,在县域内形成“1+3+N”的产业园区布局,将新材料工业区纳入县域产业园区布局,为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规划保障。目前已编制《临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工业区XXZ1-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24.84公顷(372.54亩),单元为临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工业区起步区,以临港产业园扩展区模式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区,延伸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产业链。

      (二)缔造惠来效率,营商环境焕新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最”要求及企业联络员制度,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政策,全面推行容缺后补、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实行并联审批、上门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8条措施,通过开设高铁和机场贵宾通道、帮办代办等举措,打造“3天发4证、拿地即开工”的“惠来速度”,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三)柔性引才聚智,筑就“人才飞地”

        创新引才方式,线上线下结合精准引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实施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人才,推动“科研在源地,转化生产在惠来”的人才飞地模式,建立科研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人才深造,健全培养体系。同时,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制化开设专业课程,推行“校企双导师”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园区内企业的环保监督,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为园区后续企业落地、产能扩张提供坚实的环保保障,助力园区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一)加强监管强度,严守环保底线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即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项目在开工建设前依法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对已完成环评审批的项目,指导企业依法开展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坚决杜绝“未验先投”行为。

       (二)完善环保设施,筑牢绿色屏障

        园区已谋划新建日处理量450吨的污水处理站一座,正在进行预算审核,待项目招投标后启动建设。下一步将推动该项目加快建成投用,确保园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应纳尽纳”,并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消除园区企业及周边村庄污水偷排、直排的风险,保障园区企业落地建设。

       (三)深化宣传教育,共筑环保共识

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结合“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针对园区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环保管理人员,定期组织法治培训和专业技术指导,推动企业将环保合规要求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对周边群众,畅通“12369”环保举报渠道,完善接诉即办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四、搭建企业合作平台

      (一)构筑合作平台,引领产业协同共进

       鼓励园区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新材料与化工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加入,通过举办联盟会议、产业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二)精准招商选资,厚植产业储备势能

       县临港产业园以“项目为重”工作理念,依托龙头企业“拼链主”、以创新思路打造临港产业园“一园多区”,科学定位园区产业主攻方向和招商重点,持续推动新材料工业区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落户企业9家,总投资12.26亿元,预计年产值18.2亿元,年缴税1.148亿元。

      (三)优化转化机制,激活创新活力源泉

       鼓励企业使用“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化、联合创办企业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