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惠来以推行“农民工匠”模式,实现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落地“多快好省”,再次上榜。早在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100个县(市、区)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惠来县就成功入选,成为揭阳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者,也是广东省四个入选的县(市、区)之一。
惠来滨海风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揭阳市惠来县立足实际,聚力打造“发展惠来、文化惠来、平安惠来、美丽惠来、红色惠来”,笃定前行,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惠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大海、滩涂和山林中唱响了一曲新“山海经”。
如今的惠来,产业发展绿色高效,乡村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粤东滨海、大南山麓徐徐展开。
产业链带动好“钱”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围绕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惠来县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链长制”工作机制,已创建鲍鱼、凤梨、家禽3条市级产业链和荔枝、南药2条县级产业链,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创建成果逐渐呈现,喜讯频频传来。
鲍鱼养殖基地。
为推动鲍鱼产业链发展,当地成立“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协调建设用地86亩,用于6家鲍鱼企业水产品冷链及加工厂建设。在2021年“粤字号”农产品品牌设计大赛之百县百品打擂台活动中,惠来鲍鱼荣获第三名。
凤梨产业园。
在创建凤梨产业链方面,惠来县凤梨产业园被列入广东省2021年第一批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并通过专家评审,园区完成500亩土地流转,改造1000亩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
签约仪式。
在家禽产业链方面,当地成立惠来家禽产业链育种创新中心,新安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进行项目合作签约,并成功入选“2021年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
南药产业园。
在南药产业链方面,当地推进康美药业(惠来)南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于近期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验收合格。目前,南药产业园已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地方统筹配套资金5000万元,自筹资金9461.78万元,已累计建成现代化南药基地5200亩,其中东港镇区域2800亩,鳌江镇区域2400亩,45个计划建设项目已完成41个。
惠来荔枝。
在荔枝产业链方面,惠来投入1250万元建设5个荔枝示范果园2500亩。惠来县获评全省荔枝“12221”市场体系建设优秀政务服务奖、最具价值荔枝区域公用品牌。
今年,惠来还成果举办2021中国“惠来五宝”(鲍鱼、凤梨、荔枝、隆江猪脚、鱼丸)国际网络节+云展会,进一步创新产销对接新模式,持续推进广东农产品“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ITOE广东国际贸易数字博览馆上打造“惠来五宝云展馆”,有力推动“惠来五宝”品牌建设和产业振兴发展。
生态宜居景色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惠来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高颜值惠来”,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资深村渔港。
集山海风光于一身的惠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立足这些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富有惠来特色的旅游产业,在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让乡村旅游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新引擎”。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惠来各镇村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打造“红蓝绿”三条旅游线路。
在惠城镇,五福田村、上林村、林樟村、河田村、石古村、盐岭村等革命老区村串珠成链,推出红色旅游路线——“重温革命路,追忆红军情”,让游客追寻红色历史遗迹,感受大南山革命精神。
惠来滨海荷花旅游度假区。
在前詹镇,沟疏村立足滨海资源优势,村集体持股70%与和畅(惠来)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惠来乡创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其打造的“惠来滨海荷花旅游度假区”在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接待各方游客达10万多人次,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宜居不仅靠大建设,也要靠善管理。惠来县建立美丽宜居村“挂摘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对已创建并通过验收的115个美丽宜居村授予“美丽宜居村”牌匾,并通过群众举报、媒体监督和随机抽查对已授牌的美丽宜居村实行“摘牌”处理。
结合产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特色,惠来抓好连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规划建设全县“十四五”乡村振兴风貌提升示范带,东部沿海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实施,已完成沿线存量农房、公共建筑微改造1546间,成为惠来县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文化铸魂展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惠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孔美村。
隆江镇的孔美村,昔日是一个贫困落后、村民外出都不愿提及自己从哪里来的“涉毒村”,经过刮骨疗毒般的整治,孔美村成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民主示范村,走上开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致富道路的“红色党建村”。从“白”到“红”,以“美”为美,孔美村的“蝶变密码”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是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好举措,是具有华南理工大学特色的扶贫开发好模式。
今年,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华南理工大学组团建立驻隆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下,驻村工作队华南理工大学在孔美村建立爱心图书馆,用新文化打造发展新格局,工作队高位推动,谋划“我在孔美有三分地”体验加定制化农业项目,一亩地收益翻160倍,谱写了乡村振兴佳话。
美丽乡村不仅要“颜值”,更要有“内涵”,惠来县坚持以“文化惠来”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四大工程”,着力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乡村。
以文化人——惠来县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团)组织全县各级理论宣讲团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宣传宣讲300场,受众15000人次;惠来县文广旅体局文化送戏下乡进农村、进社区12场,受众4000人次。
门口葛村文化服务中心。
以文惠民——惠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县18个镇(场)实现文化站全覆盖,配送各镇文化站书籍7050册、书架6个、阅览桌椅14套、电脑5部、歌德电子阅读机3部。经华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联络,由企业、慈善机构、乡贤联合捐赠隆江镇孔美村“爱心图书室”,配送书籍3000余册。
以文兴业——扎实做好“文化+”文章,积极推广惠来“古村落+文创”、葵潭“擂茶+文化”、神泉“英歌+文化”、靖海“古城+摄影”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目前全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处,3A级景区4家。
以文治理——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塑造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塑造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激活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惠来全县286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惠来活力无限,风光正好。